《上海漂移》| 一部越轨的城市笔记
2024-07-02

阅读量87


《上海漂移》| 一部越轨的城市笔记

在废墟面前,漩涡般的上海巨变似戏如梦,犹如浓稠的夜色涌动着光明。


纷杂的感知作为众声,各自低语中开启每一幕的叙述,或解析理论,或讲述历史,这是戏的感知;而无论是喜爱赞叹还是哀悼批判,文字总是相对轻盈,没有踩得很重,这是梦的感知。


在游曳的笔尖下,情境主义实践的理论与景象符号主宰的现实互为对照,作为希望的“游戏”从欢愉与伤痛的边缘开始。


手中的这本《上海漂移》带着一种独特的怅惘。它是一部城市研究著作,但它更像是一扇打开的窗,欢迎每一个在都市汹涌人群中孤独而沉思的人。


《上海漂移:都市废墟中的漫游者与创生者》

陈蔚镇 著


书摘

序(节选)

文/陈蔚镇


第一次探废墟是去张园。浓重的影子是一切历史建筑的特性,树的影子,建筑层层叠叠生长后的影子,生活的影子。可是张园似乎缺乏有意思的、丰富的影子,她在平静地等待新的开始,时间变得很轻。张园对面的丰盛里,过往已经荡然无存了,空间是急促的,时间是语焉不详的。

时间,在上海这座城市,似乎永远定格在了1930。历史街区作为一种“异托邦”而存在,成为我们世界中的他者。

时间可以被制造吗?不能,记忆也不能,但历史可以被排列与铺陈。

王澍曾经说从城市“废墟”中重新找回时间,因为对中国建筑师来说,如果不去思考“废墟”这件事,就不够当代中国,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因为如今在城市里,已经基本找不到任何有时间积累的痕迹了。所以从2000年开始,他经常带着学生去废墟里,或是站在拆房子的现场,开始讲属于他们的第一堂建筑课。西川的说法更直白,“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懂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人来说,一个城市的诗意首先来自于它的文化记忆。有了文化记忆,城市就有了纵深感。那么,什么叫有文化纵深感?就是这个城市里有‘鬼魂’”。他说的鬼魂,是指北京中轴线上那栖居着幽灵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空屋的空城。在无数遍阅读那篇《想象我所居住的城市》之后,我对此深以为然——无比有,空比实,更能激发想象力,特别是历史想象力,形而上学想象力,以及针对永恒的想象力。

在本书中,废墟,不是浪漫主义或美学意义上的废墟。废墟,或废墟探索,只是上海这座传奇都会的隐喻。就像本雅明用游荡者、流浪汉、诗人、拾垃圾的、人群、大众、商品、林荫大道、拱廊街……隐喻了他眼中的巴黎,那是一片物欲丰盛笼罩下的精神废墟。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谈到波德莱尔和法国社会、巴黎城市之间的关系,他捕捉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游荡者”。本质上,无论是19世纪的“游荡者”(flaneur)/“漫游者”(Robinsonner),或是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情境主义者(Situationniste)、路上观察者(路上観察者),他们都是在城市中漂泊、沉溺于思想的人们。他们面对的是现代性的速朽、易逝与新奇带来的无根与茫然,作为渺小的个体,他们能做的是踟蹰流连于都市,穿破裹缚世界的物质与景象的迷雾,在历史的多层地表下捡拾时空的碎片,找寻被凝固的时间价值。这是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艺术、建筑和城市研究领域里的先锋运动试图在消费主义、景象社会之外寻求批判的共性立场,这和本书中讨论的“佛跳墙”*这个亚文化社群,以及他们的“漂移”故事亦是同样语境。

时间,记忆,古代性与现代性,是本书一切讨论渴望返归的原点。


大卫·哈维在《巴黎城记》中,曾说到“在剧烈变化的过程中,不管是观察城市还是描述城市,都是可怕的挑战……现有的城市理论,通常看起来面向太单一也太僵硬,完全无法表现出都市经验的丰富与多样”。当他书写巴黎,他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杜米埃的日常生活与政治讽刺画中嗅到“巴黎既有秩序中潜在的紧张”,他察觉福楼拜和波德莱尔“在隐约中仰赖巴尔扎克所构筑的视野”,发现这一切预示着巴黎即将掀开现代性面纱。我非常着迷此类写作,就像很多年前在王安忆的《众声喧哗》里读到的“毛茸茸的,有一种弹性”的过去的日光,令人联想起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所指出的灵韵(aura)……显然它们都不只是空间感知,而是一种与个体生命链接的本真的内在经验,是带有个体印记的、具象的情境碎片。“传统沉没”是人类当下面临的最大精神困境。景象社会中我们如此易于沉沦,上海更是一个巨大的温床。消费者的驯化,舒适与享乐生活的召唤,可爱的无知。人群的激情如涂满油的松枝,如此容易被点燃,在无力改变现实的“现实”中,如果不是准备向轻而易举的娱乐性让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学习城市规划专业并在这个领域从事学术、实践的30年是我个人非常重要的生命历程。此前,因为遵从高校学术机制,学术写作常被绑缚于一种学理的或机械的定式。但是当2021年夏天,当废墟成为写作焦点后一切都变了。各类有趣的都市研究,无论来自于哲学、文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或城市科学领域,它们在都市废墟这样的边缘地带中互相应和,认出彼此。所以,我相信潜意识中,本书的写作完全可以视作向它们学习或模仿的练习之作,无论是对“最有趣的都市写作通常要兼具片段与通盘”原则的全盘遵照,还是对“作家般的细腻与敏感,作家式的观察和表述方式”的无法企及的努力。

书中的片段,既包含了我们所访谈的40位城市探索者以及佛跳墙豆瓣小组中有关于上海地区222篇的材料分析,也包含数次都市观察后工作室集体写作的尝试,每一个代码都是一位可爱的学生,研究生或博士生。正因为有了这些移动的视点,才使得上海变幻不定的都市景象在快速跳跃的都市蒙太奇中得以拼贴出一角。书中的整体,则得益于近年我在带研究生设计课时以“历史性城市景观”(HUL)为题的研究积累。1990—2020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更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以及旧村。从这个意义来看,上海已经重建,并且还在继续重建中。所有关于上海历史城区30年的时空演进特征及上海景观都市变迁的结构性描述都奠基于浩繁且基础的城市研究工作。

本书中呈现了一种上海城市研究书写的可能,有别于城市历史研究以及城市社会学或范式的城市规划研究,也许可称之为人文主义城市研究。

(*指“佛跳墙废墟探索”豆瓣小组。)


目录

第一章 可见而不可及的城市

迷失于都市

“Light,Heat,Power”

历史城区、历史性城市景观与废墟

第二章 废墟之城-时间之城

废墟的想象与真实

后工业、废弃景观与城市探索

佛跳墙废墟探索

第三章 穿越景观的迷雾

德波及其情境主义

巴黎寓言

步行主义实践与路上观察者

第四章 上海漂移纪实

漂移素材采集

指向空间意义:在废弃景观中度量空间

指向社会意义:废弃景观所中介的关系

第五章 废景演进中的杨浦滨江南段

去定海桥

景象叙事:从锈带到秀带

滨江漂移地图

一段时空的失序与建序

第六章 空间思辨与情境构建

鼓励漂移和迷失的空间

作为历史叙事的他者

从景象中介到相遇

艺术节事、日常生活与情境构建

第七章  废墟之镜

“内”与“间隙”

朵云轩、福州路和城市书店

时间的岛屿

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附录A 半结构访谈方法说明

附录B 心理地理地图绘制

附录C 个人访谈指引

附录D X访谈(摘录)

注释

▲ 《上海漂移》实拍图


图书简介

上海,一座景象之城。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观光地,新的地点和活动还在继续被发掘,而被人们遗忘的是越来越狭小逼仄的日常世界,还有寂静的废墟。

晚近的三十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更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腐朽,重生,这是生命的必然。只是,一个城市对待废墟的态度,折射出其关于时间层积价值的态度。在历史重建中是为了虚无或平庸而建造,还是带着尊重和爱?

曾经的上海,有着令人愉悦的柔软与圆润,仿佛妥帖藏身于岁月之流中的沙砾或卵石,王安忆称之为“城市的肉感”。美,“它到处都在,尤其是在人们以为找不到它的地方。它就在街道上,常常是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在失落的街区,在最贫穷不堪的教区”。美不是奇观。这也正如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写道,“原来,我行走在这些街巷,为的是找到我在灵魂深处感知的东西,就像去触摸它、去感受它的物性一样……我行走在这些街道上,是为了属于那里,而不是为了拍着照片远离那里。”

在一个各种意义都烟消云散的世界里,步行主义开启了我们对城市宽广开放的理解方式,并赋予了日常生活以新的视野与深度。都市漫游,只需要一个下站的地点,和一个大致的方向,路径随意,然后迷失,像孩子一样。

学者推荐


本书的研究让欧洲上个世纪的激进思考在当下城市生活中复活了。特别是上海,这是中国质性最高的地方。感性的田野实景,有历史景深的空间句法,内省的批判话语,构成了独特的上海城市空间生产的思之光影。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一兵

 

作者介绍

陈蔚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区域与社区规划系高级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产创新实验室(MIT/STL)战略委员会委员。作为指导教师或规划设计师,曾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2009年IFLA世界大会亚太区金奖,及2019年亚太区“分析与总体规划单元”(IFLA APR)荣誉奖;亚洲设计学年奖2019年第十七届建成环境技术与创新银奖,及2022年第二十届城市设计优秀奖;2019年IDA城市设计银奖等。


(5) no-img 点赞
说几句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