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境:明代五十佳境》
2023-06-07

阅读量77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国务院参事王丽方撰写,书中重构了明代园林的五十个有意韵的景致,所以叫《园境:明代五十佳境》。

王丽方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为什么选明代园林?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已故园林专家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将两宋到明末清初这段时期归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前期,将清中叶到清末归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后期。他认为成熟前期“园林的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而成熟后期,一方面表现了最高成就,另一方面“逐渐流于繁琐、僵化,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积极、创新精神”。

对于明代的园林,学者评价很高。


今天游客能看到明代园林吗?

今天的游客基本不能看到明代的园林。

对如此高评价的明代的园林,人们的个案了解很少。因为明代的园林多已损毁。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去太仓的弇山园、上海的豫园、无锡的寄畅园……它们的确是明代甚至更早就开始兴建的园林,然而经过清代和近现代的修建改造,明代的意蕴保留下来的非常有限。普通游览者很难知道哪些来自明代,哪些是后来改建的。

我们现今能够观察体验的中国古典园林,只有清代遗存的园林。因此多数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印象,最多只停留在清代园林的样子。


《园境》如何“重构”明代园林?

来自古文记载

明代营造的园林很快消逝于历史的风烟之中。所幸的是,古代文人认真而动情地用文字记写了很多园林,譬如王世贞的《弇山园记》《小昆山读书处记》、文徵明的《玉女潭山居记》、程敏政的《月河梵苑记》等。除了文人的园记,明代府志、县志也有关于名园的记载。

明代园记中那些独特优美的园境和富有魅力的设计深深触动王丽方教授,于是她创作了《园境》。这本书首次将一大批明代优秀园境的场景样貌集中地“再现”出来。

用画面“重构”园境

从古文到园林样貌场景的呈现,王丽方教授称之为“重构”。

“重构”将古代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画面,其中不仅有显示平面的布局内容的“平面示意图”“平面布局图”,还有显示场景意境的“场景示意图”,甚至更加细致的“剖面示意图”。《园境:明代五十佳境》一书共有手绘插图200余幅。

不仅如此,王丽方教授还运用建筑学的分析方法,用简图进行了“形—势分析”。

所谓“形”,是指园境中所有物质部分的形态,包括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设计营造的要点。所谓“势”,指的是由“形”而引导出来的人所感知到的景观效果。明代园林没有现存的实物,不过,园记中的文字也能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补偿:文中有大量关于各处园境的效果描写,精准而传神,流露出游者的感受,写出了园林的“势”。此部分本推文后面会举例介绍。


《园境》的图书构成

《园境》虽是设计研究领域的专业著作,但书中有大量篇幅是关于园林案例的描述、园林场景的呈现。文笔轻快,有故事,有趣事。对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也非常友好。

引文

在介绍每一佳境之前,是一段古人园记的摘录,给读者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

如,第五境离薋园的壶隐,引文如下:

古园故事

当某园林第一次在书中被介绍时,作者会以“某园故事”为标题介绍该园的兴建地点、建造特点、园主故事,以及该园的兴衰变迁。有的园林历经几代经营,最终无处寻觅踪迹;有的几经毁建,现在还有部分存留;有的如今只剩一个地名。经过这段介绍,读者会对该园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本书共有22个明代园林故事。

园境介绍

本书共有50处园境,大部分园境是单独介绍的;也有距离很近或者互相对应、互有勾连之势的园境会放在一起介绍。

各个园境都有自己的名字。直白如“入山路”“峡谷”;形象如“潜虬洞”“梅花舫”;还有的要琢磨一番才能品味出意蕴,如“壶隐”“履祥”。

这部分有些像把“园记”等文献用现代文讲解一遍。王丽方教授文笔流畅,加之有建筑学素养,景致被描画得清晰明了,既介绍了方位,有很好地传达出意境。如果古文中有典故引用,作者也会介绍清楚。作者扫除了读者阅读古文的障碍,又保留了“园记”的意境,让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举例一则。第一境“弇山园|入山路”的园境介绍中写到路的第三段文字,描摹细致,节选如下:

渠水的东边是小路,小路的东边是山坡和梅林,梅林特别茂密,所以用竹篱笆阻隔梅林,好让小路能通过。但梅的枝干把竹篱笆顶破,树冠穿篱而出,时时侵入到小路上来。渠水对岸也是梅林,小路跟着渠水,穿过两边的梅林。人在这条路上行走,向前方看,梅树的枝条遮挡视线。走近,侧边流淌的渠水穿梅林而过,人则需要拨开梅树的枝条才能前进。

园境重构分析

这一部分图文相配,是全书精彩所在。作者根据园境的特点,在平面重构中配以“平面示意图”;在剖面重构中配以“剖面示意图”;还会讲解“剖面重构围合”等问题。

下图是“弇山园|契此岩、缥缈楼”的“园境重构分析”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和文字。

剖面重构

从剖面看,这个案例值得欣赏之处在于巧用叠山架楼。山叠到最高的地方,石头已经所剩无几,叠石的匠人通过巧妙的架空方式架石洞、架楼阁。如此,上面得一小楼,形成全园最高之处,那里视野明媚开阔,可以望尽百里山川;下面得一石洞,与北山相平,环境阴凉通透,另有雅趣。于是,便得到一组上下空间的组合。

再从组合看,北土山树木枝干覆盖在峡谷的上空,既能使峡谷幽暗,又能增加峡谷空间的高度。一举两得。南山石洞契此岩靠近而向北开口,北山花树与南山石洞再成绝配。南洞北望,生机勃勃。春风徐来,落花会飘到洞里。连床宽大舒适,洞的四周通透,孔洞缝隙多,春风穿洞,凉爽怡人。春夏之际,令人不舍离去。

形—势分析

在此部分,王丽方教授运用了建筑学的分析方法。简图与注释结合,并辅以点评。下面是本书第三境、第四境——“弇山园|契此岩、缥缈楼”的“形—势分析”页面。

专题介绍

除了园境案例,书中还穿插了与园林设计相关的八个论述专题。这些专题作者意与专业读者分享,对普通读者也有启发和共鸣。

首个专题“中国园林为什么有山?”提纲挈领地点出了中国园林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特点,甚至建议“也许将来要替中国园林造一个单独的英文单词,来传达本源的‘山林’的意思”。其他专题,有的讲具体造园项目,如“石洞”“不同的建筑,有什么意味吗?”;有的讲中国意境在造园中的运用,如“武陵桃花源”;还有的分析具体园林的典型园境及影响,如“寄畅园的长池”。


什么人适合读《园境》

首先当然是专业园林设计师。《园境:明代五十佳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

同时这本书也适合一般读者。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汪山水,是我们的诗意家园。读者随着作者流畅的语言和美轮美奂的图画,可以穿越时空,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古人的设计之美,感受中国人共通的情怀。


从“园记”到《园境》,园林之美永远流传

王丽方教授在介绍第廿三境“静庵公山园|大方池”的时候,《静庵公山园的故事》一段颇有意味。

在明代园林史上,王世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明代文坛领袖,而且世代显贵,有财力造园,又有才情写园记。本书50明代佳境中,出自他主建的弇山园的佳境就有8处,他早期造的离薋园也收入了1处佳境。当时的园林都以被他品评为荣,收入本书的豫园、露香园等他都造访过,他还为小昆山读书处写过记。王世贞家族对造园很有心得,他的弟弟王世懋撰写的《游溧阳彭氏园记》眼光独到,溧阳彭氏园的佳境列入本书。这座静庵公山园是王世贞伯父王静庵的园子,也是王世贞少年时有过美好记忆的游玩之处。

王世贞中年回乡,伯父已经去世,故园颓败。王世贞和堂弟在园中唏嘘感叹名园难以长久,堂弟建议兄长为此园写一篇记,使之能因兄长的文笔才华流传在天地间。

两兄弟故园中的一席话,在王世贞身上产生了回响,他不仅为该园写记,创作也开始倾向于“园记”,不仅写了诸多园记名篇,还编了《古今名园墅编》,编辑了历代名园的诗词三千首,文章数百篇。

如今的《园境》也是像是这段话的回响。王丽方借助包括王世贞的园记在内的文章,将文图编撰成书籍,还原明代园林的布局和意境,让消失的园林继续流传在天地间。

这本《园境:明代五十佳境》是王丽方教授“园境”系列的第一本,共有五十处园境,涉及的园林有二十三座。有些园林整体上虽然一般,但园内有一两处园境独特而优秀,这些佳境汇成了这本书。

第二本是《园境:明代十一佳园》。记录十一座出类拔萃的明代园林。它们不仅拥有多处优秀的园境,而且全园整体布局也很优秀,颇具特色,设计手法可圈可点。

第三本是《园境:明代四大胜园》。记录明代最独特卓越的四座园林,它们不仅佳境频出,而且其设计营造处处闪耀着园林艺术的璀璨光辉。这本书在呈现四座园林样貌的同时会伴有较多的论述内容。

让我们共同期待整个系列的出版。


《园境》作者


王丽方,1957年出生。主要设计获奖有:中国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优秀建筑大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优秀奖、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奖等重要设计奖项。著作:《城市广场:形与势的艺术》。


《园境》目录

序言 / 001

专题一 | 中国园林为什么有山?/ 006

一、从中国园林的源头说起 / 008 二、用山的目的 / 009 三、爱山的情怀与爱山的结晶 / 017 四、对设计的启发 / 019

第一境 弇山园 | 入山路 / 022

弇山园故事 / 022 入山路 / 024 园境重构分析 / 026 形—势分析 / 030

第二境 弇山园 | 峡谷 / 034

峡谷 / 034 园境重构分析 / 036 形—势分析 / 039

第三、四境 弇山园 | 契此岩 缥缈楼 / 042

契此岩 缥缈楼 / 042 园境重构分析 / 044 形—势分析 / 045

第五境 离薋园 | 壶隐 / 048

离薋园故事 / 048 壶隐 / 049 园境重构分析 / 050 形—势分析 / 052

专题二 | 石少山大 通透空灵 / 054

第六境 弇山园 | 潜虬洞 / 058

潜虬洞 / 058 园境重构分析 / 060 形—势分析 / 061 

专题三 | 石洞 / 062

第七境 露香园 | 石洞 / 066

露香园故事 / 066 石洞 / 067 园境重构分析 / 068 形—势分析 / 070

第八境 豫园 | 履祥 / 074

豫园故事 / 074 履祥 / 075 园境重构分析 / 078 形—势分析 / 079

第九境 归田园居 | 小桃源 / 082

归田园居故事 / 082 小桃源 / 083 园境重构分析 / 084 形—势分析 / 086

专题四 | 武陵桃花源 / 088

第十境 露香园 | 露香阁 / 094

露香阁 / 094 园境重构分析 / 095 形—势分析 / 098

第十一境 弇山园 | 流觞所 / 102

流觞所 / 102 园境重构分析 / 103 形—势分析 / 105

第十二境 弇山园 | 娱晖滩 / 108

娱晖滩 / 108 园境重构分析 / 109 形—势分析 / 111

第十三境 弇山园 | 散花峡 / 114

散花峡 / 114 园境重构分析 / 116 形—势分析 / 118

第十四境 影园 | 媚幽阁 / 122

媚幽阁 / 122 园境重构分析 / 124 形—势分析 / 126

第十五境 溧阳彭氏园 | 水际大松 / 130

溧阳彭氏园故事 / 130 水际大松 / 132 园境重构分析 / 133 形—势分析 / 136

第十六境 玉女潭山居 | 玉女潭 / 140

玉女潭山居故事 / 140 玉女潭 / 141 园境重构分析 / 143 形—势分析 / 145

第十七境 玉女潭山居 | 虬鼍峡 / 148

虬鼍峡 / 148 园境重构分析 / 148 形—势分析 / 149

第十八境 玉女潭山居 | 沸玉桥 / 152

沸玉桥 / 152 园境重构分析 / 152 形—势分析 / 153

第十九、二十境 月河梵苑 | 聚景亭 考槃榭 / 156

月河梵苑故事 / 156 聚景亭 考槃榭 / 157 园境重构分析 / 159 形—势分析 / 161

第廿一、廿二境 归有园 | 梅花舫 松风崖 / 164

归有园故事 / 164 梅花舫 松风崖 / 165 园境重构分析 / 167 形—势分析 / 170

第廿三境 静庵公山园 | 大方池 / 174

静庵公山园故事 / 174 大方池 / 175 园境重构分析 / 177 形—势分析 / 180

专题五 | 堂池山 / 182

第廿四、廿五境 季园 | 九苞堂 清啸亭 / 186

季园故事 / 186 九苞堂 清啸亭 / 189 园境重构分析 / 192 形—势分析 / 194

第廿六、廿七、廿八境 遵晦园 | 浮紫亭 天风阁 绍考亭 / 198

遵晦园故事 / 198 浮紫亭 天风阁 绍考亭 / 199 园境重构分析 / 201 形—势分析 / 204

第廿九、三十境 北园 | 易洞 万松岩 / 208

北园故事 / 208 易洞 万松岩 / 209 园境重构分析 / 210 形—势分析 / 212

第卅一、卅二、卅三境 梅花墅 | 浣香洞 锦淙滩 流影廊 / 216

梅花墅故事 / 216 浣香洞 锦淙滩 流影廊 / 217 园境重构分析 / 219 形—势分析 / 220

第卅四、卅五境 两垞园 | 枕涛庄 婴巢 / 224

两垞园故事 / 224 枕涛庄 婴巢 / 225 园境重构分析 / 227 形—势分析 / 229

第卅六、卅七境 李郡臣大莫园 | 泠然亭 书馆 / 232

李郡臣大莫园故事 / 232 泠然亭 书馆 / 233 园境重构分析 / 234 形—势分析 / 236

第卅八、九卅境 逸圃 | 撷芳亭 谷口 / 240

逸圃故事 / 240 撷芳亭 谷口 / 241 园境重构分析 / 242 形—势分析 / 244

第四十、卌一境 小昆山读书处 | 湘玉堂 杨柳桥 / 248

小昆山读书处故事 / 248 湘玉堂 杨柳桥 / 251 园境重构分析 / 253 形—势分析 / 256

第卌二、卌三境 淳朴园 | 柳塘 可止轩 / 260

淳朴园故事 / 260 柳塘 可止轩 / 261 园境重构分析 / 262 形—势分析 / 265

专题六 | 不同的建筑,有什么意味吗?/ 266

第卌四、卌五、卌六境 毗山别业 | 南陔堂 明月渚 石林 / 272

毗山别业故事 / 272 南陔堂 明月渚 石林 / 273 园境重构分析 / 274 形—势分析 / 277

第卌七境 春浮园 | 杯山 / 280

春浮园故事 / 280 杯山 / 281 园境重构分析 / 283 形—势分析 / 284

专题七 | 春浮园 梅花墅对比 / 286

第卌八、卌九、五十境 寄畅园 | 清响 清蘌 郁盘 / 290

寄畅园故事 / 290 清响 清蘌 郁盘 / 293 园境重构分析 / 295 形—势分析 / 298

专题八 | 寄畅园的长池 / 300

主要参考文献 / 307

后记 / 311


(5) no-img 点赞
说几句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