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92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 [英]彼得·伯克 著 杨贤宗 高细媛 译 所属丛书: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是西方史学专题学术著作。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史学发展过程中所谓“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初期的嬗变,以丰富的史实及敏锐的史识明确指出“历史意识”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全书广征博引,却又举重若轻,极富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历史学家。1937年生,获牛津大学博士。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员。彼得·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包括《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样性》《图像证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数十种,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中世纪的历史思想 第二章 历史意识 1.古学运动 2.法律与历史意识 3.万物皆有史 第三章 原始资料与怀疑态度 1.文献批评 2.神话批评 第四章 历史的解释 1.解释的兴起 2.循环论 3.揭示真相与剖析变革 第五章 叙事 第六章 古典时期与基督教初期的历史思想 1.历史的叙述 2.历史的解释 3.历史的证据 4.时序意识 第七章 历史与社会 1.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 2.比较的方法 3.走向历史社会学 书摘 走向历史社会学 在本书框架内研究中国史学家的意义在于表明,为何文艺复兴时期有其独特的历史意识。通常更容易意识到影响思考的社会因素,当它们在另一种文化中仍发挥作用之际。对于阅读中国历史的西方人来说,因为中国社会的某些特征,它们显然就是以这种方式写成的;如因为它是传统主义的、官僚制的。更概括地讲,我想表明的是,在人们忘记了过去的社会里,历史透视意识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将过去与现在相等同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二者之间方有可能。 为何在一些社会中人们忘记了过去?因为,正如人类学研究原始社会所表明的,口头传统倾向于以今度古,看来读写能力对于历史透视意识是必需的。又为何在一些社会中人们将现在等同于过去?很可能是社会变化的步伐缓慢,人们没有经历与过去的差异。这一解释模式要是成立的话,就可以解释具有历史透视意识的三个时期:古代晚期、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的欧洲。中国有读写能力而没有快速的社会变迁,而希腊在修昔底德时代有社会变迁而没有广泛的读写能力,二者都缺乏这种透视意识。有趣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意识到过去不同于现在,也是发现更广阔世界的时代——意识到他处的不同;同时它还是乌托邦文学的时代——意识到将来会有不同。也许这三个方面想象力的扩展是相互联系的。伽利略在17世纪初赞扬物质世界的变化,当时也正是历史学家更加意识到人类世界变化的时代。 另外,历史怀疑主义的兴起,对于文献和神话的批评也很有可能与15至17世纪期间欧洲历史的其他潮流相关。历史怀疑主义与哲学怀疑主义相联系,兴起于伊拉斯谟与笛卡尔期间。隐藏在两种怀疑主义之后的宗教改革,对传统的一次成功的进攻,导致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削弱对方的基础。新教徒怀疑教皇的权威,天主教徒则怀疑《圣经》的权威。隐藏在宗教改革之后的是16世纪的伟大的“知识爆炸”,原因是技术上的,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印刷术也对历史著述产生了直接影响。当不同版本的原始资料得以出版以及大型图书馆产生之时,历史劳动的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变。当很容易将一位作者与许多其他人相比较时,他便不再被视为权威了。 最后,文艺复兴时期对历史解释日益增长的兴趣可以从自身得到解释。中世纪编年史主要有两种,教士为教士而写,贵族为贵族而写。因为相反的原因,二者都缺乏解释的兴趣。教士历史学家对于历史有着过于长期的解释(如我所定义的),在从创世延伸至末日审判的透视中,对于特定事件的任何精确的解释看起来都好像是琐事、枝节问题。贵族历史学家的观点正相反,过于短期的解释;关注骑士所表演的高贵武艺。看重战斗的细节,而非战争发生的原因。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中间层面解释的兴趣,很可能与历史的读者和作者身份的变化有关。取代传教士和骑士的是人文主义者和政治家著述历史,为有教养的平民写作。他们的兴趣是以人为中心,而非以上帝为中心;关注谋略(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而非单打独斗的拳脚之争。在读者和作者身份的这些变化背后,是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普遍变化;人文主义、城邦、新的君主国的兴起。换句话说,历史著述的历史也是历史自身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是由意识、事实和社会变化所决定的。 选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 第七章历史与社会161-163页。